麒麟舞表演
沧州非遗融入百姓生活
在泊头,六合拳展演雄风尽显;在沧县,沧州木板大鼓演出余音绕梁;在任丘,大鼓花会艺术节异彩纷呈;在中心城区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广场、沧州市博物馆、沧州文庙、南川老街、园博园等地,一场场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日前,全市各地庆祝春节申遗成功“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成为节日的一大亮点。黄骅麒麟舞、吴桥杂技、河间西河大鼓、青县哈哈腔、沧州武术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纷纷亮相,不仅彰显了沧州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更让广大群众零距离体验到了非遗保护的巨大魅力。
近年来,我市文旅部门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以武术、杂技等沧州特色非遗项目为重点,坚持保护与发展协同、传承与传播并重,使得许多极具沧州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和利用。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立起完善的非遗名录,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省级非遗项目123项、市级非遗项目434项。同时,我市积极推荐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参加国家级、省级申报认定,并组织传承人参加各类培训。全市非遗保护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显著提升。
在全社会重视非遗保护的氛围中,各地非遗传承人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积极投入到非遗传承和发展工作中:任丘举办的“非遗过大年非遗知识讲座”上,任丘大鼓、褚氏内家拳等项目的传承人为群众讲解了非遗知识;青县非遗年货大集上,烙画、京梳子、古琴、传统漆器、花馍等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展示了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肃宁非遗捞纸迎新春书画作品邀请展上,一幅幅书画作品争奇斗艳,让市民大饱眼福。
沧州木板大鼓表演
数字赋能助力非遗保护
杂技剧《天鹅湖》《如梦长安》《特种兵》轮番上演,吴桥江湖大剧院内春节庙会上的杂技表演博得游客阵阵掌声……春节期间,吴桥杂技大世界迎来一波又一波游客。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吴桥杂技正因区域性整体保护策略的实施而焕发新的光彩。
吴桥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2000多年的传承发展,吴桥杂技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道具、管理、传承等方面的规则,构成了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20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国家级武术与杂技文化(沧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申建工作。作为我省唯一的申建地,目前,吴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已通过文旅部专家评审。随着吴桥杂技文化生态区创建会议在吴桥的召开,我市将围绕武术和杂技文化生态,开展更完善的区域性整体保护,吴桥杂技将迎来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加强重点非遗项目区域保护的同时,数字化保护工作也在持续推进。
《观州锣鼓》《李氏迷踪拳》《吴桥杂技 杂技唢呐》《海堡桅羽儿》《古建青砖制作技艺》……近日,沧州市群众艺术馆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沧州市非遗项目短视频展播”,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大运河非遗记录工程,推动市、县两级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以数字化形式对大运河沿线非遗项目、传承人及相关资料进行记录保护和分类存储。
目前,我市已完成全部123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记录,并拍摄了宣传片《沧州非遗》。市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记录工程正在稳步推进,非遗数字化资源得到持续采集保存。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每一位观众都能通过指尖触碰厚重的非遗历史。
非遗在互动与融合中生生不息
非遗传承不仅需要有关部门的政策性保护,还需要积极拓展宣传维度、叫响本土特色品牌,在交流互鉴中开辟创新发展新路径。
不久前,河北大学文学院“大运河口头文化遗存”调研团来到我市,对沧州木板大鼓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团采访了沧县文化馆馆长孙健及多位传承人,深入了解了木板大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传承现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银河和王银杰为调研团讲述了木板大鼓的历史,并演唱了《苏梅山卖妻》《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等经典鼓书。
老艺人极具个性的深情演绎,让调研团成员们印象深刻。调研团成员认为,传承、记录、研究木板大鼓对于中国曲艺理论的发展和鼓书曲艺历史脉络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口头文学的唱词与原著的不同之处值得深入研究。
近年来,这样交流互鉴的事例还有很多,沧州非遗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一次次碰撞出耀眼“火花”:
在中国非遗博览会、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观众每每能看到沧州非遗的身影;
2024年,沧州非遗积极“走出去”,沧县狮舞亮相“全国舞龙大会”,沧州武术惊艳第十一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大赛,河间西河大鼓《我是说书人》获评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优秀剧(节)目”,吴桥石影雕亮相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雄安之夜”非遗展示活动。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擦亮了独具沧州特色的大运河、武术、杂技等非遗品牌。
为进一步推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去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我市继续推出3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首次实现了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全域化开发。此外,我市还在域内4家4A级景区设立非遗专区,不仅使非遗产品得以市场化,更促进了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如今,非遗根脉已经延伸到社会角角落落,从泱泱沧州武术到精彩绝伦的非遗技艺,再到那些久远而鲜活的口头艺术,沧州非遗已经与百姓生活交融共鸣。不经意间,我们就能感受到沧州非遗传承的生生不息,非遗保护向着“见人、见物、见生活”更近一步。
来源: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