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1万亩油菜花海在春风中褪去金装,安平县第九届油菜花鉴赏月带着“丝路花海 红色安平”的盛景圆满落幕。这场历时39天的春日盛会,以花为笔、以文铸魂、以旅兴业,在冀中南大地勾勒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闪耀的“安平时刻”!


花海为媒:从“观赏性”到“产业化”的蝶变

金黄花海不仅是春日限定的浪漫,更是激活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 全域联动绘新景:杨屯主会场携手台城红色景区、孙犁故居、北梅基地、程油子分会场、圣姑庙街区、高新区会展中心等六大分会场,形成“一主六翼”全域旅游格局,30万人次游客踏春而来,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长点燃乡村活力,春游到安平成为京津冀游客的文旅新地标。

- 产业升级结硕果:农产品展销会、非遗市集、乡村美食大赛搭建“田间到舌尖”通道,安平白山药、郑庄挂面等特色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5%,非遗手工艺品订单量激增30%,真正实现“一朵花带火一条产业链”。

创新赋能:解锁全域旅游“新密码”

从顶层设计到业态创新,安平用“组合拳”打造文旅新体验:

*顶层设计:激活农文旅发展新动能

安平县委、县政府成立12个专项工作小组,统筹资源、精准服务,将活动纳入衡水市迎春赏花季重点项目,为“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筑牢根基。同时引入社会资本“破圈”:惠祥生活广场、女企协等企业加盟,打造“火车餐厅”“文创雪糕”“汉服旅拍”等特色消费场景,让“美丽经济”既好看又好“玩”。

*场景创新:沉浸式体验引热潮

- 红色+生态:台城分会场“花绽新程 声诵初心”演出,让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的红色故事在花海中流淌。


- 文化+原创:编排录制《安平游》《杨屯等你来》《欢迎大家到安平》等本土原创作品,用艺术语言讲好地域故事,传递人文情怀;拍摄文旅微短剧《花开杨屯》,以镜头聚焦景区美景、特色美食、精品民宿,全景式呈现“诗与画”的旅居体验。


- 网红+业态:“花海火锅”“围炉煮茶”“汉服旅拍”“集体婚礼”刷屏社交平台,小火车餐厅、动漫打卡点成为“现象级”打卡地,抖音话题#安平油菜花海 播放量破1.2亿次。

- 国潮+非遗:评剧名家刘秀荣授牌“刘巧儿评剧社”,非遗手工DIY、古风投壶等互动项目,让传统文化与年轻潮流碰撞火花。

- 孝德+美食:圣姑庙分会场的孝心宴、美食大赛、孝德书画展、非遗美学市集、中医大型义诊等系列活动,将美食、文化、艺术、健康、服务融为一体,让安平本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群众幸福感、归属感爆棚。


- 研学+旅游:“花海探秘” 自然课、“丝网智造”工业课、“红色传承”思政课等创新研学课程,累计接待研学团队50余个,实现“旅游+教育”的双向赋能。


*全媒传播:全域声量破圈而出

新华社、央视、中国经济网等30余家央媒聚焦报道,新华社通稿宣传安平以“花”为媒,深耕特色农业,持续延伸油菜花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再增收;央视《大美中国》展播花海风光;央广网单篇报道点击量68.4万次;百万级网红实地采风,“全民K歌大赛”“我是美丽安平推荐官”短视频大赛引发全民参与,让安平从“圈内热”走向“全网火”。

成效显著:花海背后的“振兴密码”

这场盛会的意义,远不止于赏花

- 文旅融合更深入:打破“一季游”瓶颈,形成“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民俗”四季旅游格局,文旅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 乡村振兴添活力:杨屯村“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增收,特色农产品通过直播远销全国,村集体收入再突破,村民幸福感爆棚。


- 全民齐心同参与:举办文艺展演、民俗集会等各类文化活动100余场次,来自全县乡镇、学校、机构的7000余名参演者共赴盛宴,构建“全民参与”的文化生态圈。

- 国家级荣誉加持:杨屯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点,以“村晚”为媒,将安平县乡土文化推向全国舞台,赋能乡村文旅品牌升级。

- 城市形象焕新颜:从“万亩花海”的生态名片到“红色圣地”的革命标识,从“忠孝圣姑”的孝德文化到“天下网都”的产业升级,安平“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代活力”的形象深入人心,吸引更多投资者筑梦这片热土。


行稳致远:从“一次打卡”到“常来常往”

盛会落幕,征程再启!安平已划出“升级清单”,向“全域旅游”大步迈进:


→完善设施:改造大型停车场、智慧导览系统,解决“停车难、如厕难”,让服务更贴心;


→ 创新业态:开发“红色剧本杀”“丝网艺术工坊”“VR花海体验”等项目,打造“可看、可玩、可带走”的全链条体验;


→品牌赋能:联动衡水湖、武强年画等周边景区,推出“衡水周末游”精品线路,力争2027年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春风起,花为约。当最后一片油菜花瓣飘落,安平的故事仍在继续——从“花海经济”到“全域旅游”,从“农业大县”到“文旅强县”,这片土地正以无穷的活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来源:安平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