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筑基 强社聚力 融合富民
高碑店“以业为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7月5日,在高碑店市方官镇前曲堤村黄瓜种植大棚内,工人在采摘黄瓜。张智军摄
投资近7亿元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6.45万亩;成立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农服合作社456家;食品加工产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90.72%……
近年来,高碑店市坚持“以业为基”强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培优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
今年5月,高碑店成功入选全国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联系点。此次确定的100个乡村全面振兴联系点,分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五大类,高碑店市被确定为产业振兴类工作联系点。
手机一点地浇透 “吨粮田”里智慧多
6月23日,在高碑店市辛桥镇西娘庄村2号地块,北斗导航智能播种机刚刚完成播种作业,一根根伸缩式喷灌连接杆就从地下缓缓升起,喷头旋转,喷出的水流滋润着耕地。
“过去,浇地是件苦差事,一人一天最多浇5亩地。现在,只需在手机系统里选择相应地块,点击灌溉启动按钮,就能轻松完成浇地任务。”西娘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起成说。
王起成介绍,伸缩式喷灌连接杆等距埋设,地下管道将它们串联起来,作业完成后,连接杆自动缩回地下40厘米处,这既不影响大型机耕翻地,还能实现水、肥、药一体调兑输送,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023年以来,高碑店市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产业振兴基础工作来抓,统筹优化灌排、路网等田间基础设施布局,实现田成片、路相通、管成网,切实守牢粮食安全,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高标准农田消除了界埂沟渠,让小田变大田。”高碑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千里说,该市围绕水、路、林、电等方面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完善田间道路系统、农田灌排系统和农田防护系统,建起平直畅通、互联互通、整齐统一的道路网络和灌排网络,提高耕地保水、保肥、抗灾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2023年以来,该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安装变压器129台,架设高压输电线路16.3千米、低压输电线路957.4千米,新建农田硬化机耕路317.1千米。
在西娘庄村成方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笔者注意到一块被栏杆围起的场地,里面配备气象监测设备、智能虫情监测仪、墒情苗情监控设备等智慧农业设施。“这些设备采集的数据会实时传送到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上,我们通过手机就能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状态、土壤水分、病虫害情况等,及时调整灌溉水量、追肥量或开展病虫害防治。”王起成说。
“加强农田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是我们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刘千里说,他们依托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加快推进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上的集成应用,实现生产全过程实时监测、预测、管理和控制,促进粮食生产高质高效。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高碑店市还注重打造节约型农业,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该市广泛应用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2023年以来,该市新增、改造提升节水灌溉农田21万余亩。其中,管灌17万余亩、喷灌4万余亩。
该市通过实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小灾无害、大灾轻害防护目标。2023年以来,在土壤改良中该市增施有机肥65647吨,涉及农田26.45万亩。
目前,高碑店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5万亩,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粮食生产能力提升15%左右,实现“吨粮田”生产目标。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土地生金分红多
“今年麦收,合作社种植的小麦比普通农户每亩增收50公斤,而在人工等方面的花费,每亩比普通农户节省约200元。‘一增一减’,合作社每亩地增收300元左右。”近日,在高碑店市方官镇宋鱼池村农田里,该村党支部书记、宋鱼池土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行说。
宋鱼池村有1400亩耕地、1880名村民。分散经营、规模不足、效益不高等问题一度困扰着该村农业发展。作为高碑店市首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村,宋鱼池村积极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模式,推进“土地入社+托管服务”双轮驱动,整合零散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管理。
产业振兴,人才是关键。宋鱼池村聘请高碑店市科茂种业相关负责人等作为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负责小麦育种、大葱种植等特色基地运营。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享有“保底+分红”保障,确保村集体和农民稳定增收。
同时,该村利用全域高标准农田优势,对土地实施统一良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服务,智能农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耕、种、管、收全流程,实现降本增效。据统计,2024年,该村仅大葱种植每亩纯收益就达1200元,合作社纯收入达30万元。
近年来,高碑店市创新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实行土地合作社、农服合作社“双社并行”,加快土地经营转型升级,实现集体经济扩量增效。
在推进过程中,高碑店市强化顶层设计,筑牢规范发展根基。该市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立足实际梳理出涵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产品培育、农业科技应用等17类涉农项目资源库,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供精准化政策支持与项目对接服务。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范本、财务管理制度、风险防控机制等标准化体系,从制度层面规范合作社运营管理。定期组织业务培训、经验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团队开展专项指导,提升合作社管理人员经营能力与市场意识,为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心剂”。
深化产需对接,构建多元发展格局。依托本地及国内大型农业综合批发市场区位与渠道优势,该市坚持“以销定产、以需促供”原则,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合作社突破单一传统种植模式,积极探索“合作社+企业+园区+农户+市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复合型种植模式,充分利用土地空间与作物生长周期差异,实现“一地多收”。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高碑店市已成立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294家,组建农服合作社162家,全市土地流转率(含农业服务)超80%。这种适度规模经营释放出强大动能,该市肖官营镇善巨庄村的小麦辣椒复合种植模式大大提升土地亩产效益;军城街道办事处南泽畔村小麦育种产业利用科学管用种植技术,带动周边小麦种植户亩产提高75公斤。
7月5日,在河北润泽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净菜生产车间,工人在精拣韭菜。张智军摄
净菜“鲜”达京津 电商“链”通全国
扒皮、除尘、切割、打包……近日,在高碑店春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净菜加工车间,工人在进行大葱净菜加工。
“现在每天加工60多吨,等7月底咱本地大葱大批量上市,那才叫真忙活!”该公司负责人李春峰说,“这些收拾干净、打好包的葱装上冷藏车,直接拉到20公里外的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当天就能送到北京市民餐桌上。”
在李春峰看来,高碑店市不仅有连片优质蔬菜种植基地,还有辐射京津冀的大型农批市场。正是看中“从地头到市场”的完整链条,原本在内蒙古做生意的他便把事业重心转移到这里。
近年来,高碑店市积极把“菜篮子”保供作为重要发力点,坚持政策扶持、链条整合、三产联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为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该市加强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接沟通,吸引龙头企业到高碑店市投资建厂。目前,该市新引进的众膳康、福海华康、小肠陈等食品企业已成功运营;高碑店“净菜进京”产业园已完成项目选址;宋鱼池大葱育苗、种植、净菜一体化项目已完成一期棚室建设;高碑店(方官镇)高农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投资4000万元引进山东青岛基质蓝莓项目,项目一期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就业1200人次。
在食品加工业集群加速崛起的同时,高碑店市进一步加快推进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支持首衡集团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和城市集配,建设智能化仓储中心,提升京津冀农产品保供能力;拓展国际通道,加快建设保定国际陆港和铁路物流园。开通中欧班列,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智慧物流枢纽,开展保税仓储、进口保税、出口集拼等业务;引入东盟水果展销、国际品鉴会等业态,吸引海外企业入驻,推动本地农产品出口规模年增30%。
线下物流四通八达,线上销路加速拓宽。高碑店市依托首衡集团“河北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实现快递物流村级配送点全覆盖;深入开展京津冀10万电商精英培训,11期2300名学员结业毕业;电商数字人直播中心投入运营,新增电商经营主体2400多家;设立高碑店特色产品选品库,运营京东特产馆“高碑店馆”,在抖音、淘宝等平台开设店铺,不断扩大本地产品影响力。近年来,该市已建成村级电商直播间409个,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10亿元。
该市积极打造非遗研学、田园康养等农旅项目,因村施策开发“澄浆泥陶”“葫芦烙画”等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搭建西瓜、食用菌种植等农事体验旅游场景,建设集观光、科普、康养于一体的都市农旅综合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来源:保定微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