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大学文学院,有这样一个研究团队:他们沉浸在汗牛充栋的书本典籍之中,专门研究那些“身份不明”的疑难字。团队带头人杨宝忠,坚守三十多年,不怕坐冷板凳、敢于啃硬骨头,共考释出5100多个疑难字。长年泡在书堆里的他,要把大型字典里千百年来没人认识的疑难字破解出来,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延续传承。
三十多年痴心不改 破解疑难字的“探案人”
杨宝忠教授的工作室书桌上,每天必用的两个版本的《汉语大字典》有17本之多,好多页都被翻得卷了边,还用红、蓝色笔写满批注。
杨宝忠破解这些历代大型字典都没有解读清楚的疑难字,在许多人眼里,这项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坐冷板凳。
杨宝忠聚精会神读字典
杨宝忠说,自己1991年就开始考释汉语大字典的疑难字,1992年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如果从1992年算起的话也有30多年了。这冷板凳一坐,就是30多年。
今年69岁的杨宝忠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本科生,1978年他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上大学开始,他用6年读完了资料室所有的先秦两汉古书,为之后的文字学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功底,同时这段苦读也让杨宝忠成为了“活字典”。
杨宝忠说:“字典里边的字,有的在字典里放了几百年、上千年,经过我们的努力,把它认出来。我们每认一个字,就好像破了一个历史上的悬案、疑案。”
疑难字考释属于“冷门绝学”,学术门槛高、社会关注度低、研究成果产出难,但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
杨宝忠介绍考释出的疑难字
虽冷门,但杨宝忠坦言,“冷门绝学”也要有人做。这项工作不仅是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它还关系到当代的文化建设,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自留校任教以来,杨宝忠除认真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疑难字考释工作中。2007年,他又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花20万元买了一套500册的《四库全书》,杨宝忠却说这钱花得值。
杨宝忠介绍考释出的疑难字
大学有寒、暑假,但杨宝忠压根儿就没有假期的概念,每年只有春节当天,他才能休息一下。在很多人眼里,这位“文字通”却“不食人间烟火”。他笑称,“家里的事基本上都不用我管,包括我穿的衣服,就老伴儿去商店买,我每年的正月初二就上班,我只要没有公差,就到工作室里来”。
30多年来,杨宝忠共考释出了5100多个疑难字,个中艰辛可想而知。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古代文献释读与研究、大型字典编纂与修订清除了一大批 “拦路虎”,他撰写的上、下两册的《疑难字三考》获评教育部第九届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代表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最高水平。2024年,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杨宝忠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培养了80多名研究生,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已成长为青年学者,在学界崭露头角。
他说:“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做的事对社会有用,你做的东西还得到社会上的认可。”
(本文出自中国之声人物专栏《你的样子》)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