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渔光互补”项目落户沧州。周晓楠 摄


沧州拥有大量的盐碱地和滩涂,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市紧紧抓住重大机遇,乘势而上、力开新局,加快培育发展多能互补、稳定高效的新能源产业,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条正加速形成,为推动沧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造就国内最大“渔光互补”项目
渤海新区黄骅市,一片浩瀚的“光伏蓝”分外耀眼。这是国家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也是我国最大的“渔光互补”项目——国华投资河北109万千瓦海塘光伏电站。
在这里,363个方阵、231万块光伏组件整齐排列,稳稳覆盖在约2.6万亩的池塘之上。项目年发电量可达18.6亿千瓦时,能够满足279万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量。
这一片“光伏蓝”,不仅能够实现年节约标煤约56.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0万吨,还可以保障年产鱼虾10余万公斤。项目无疑为沧州构建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言自明。
国内最大的“渔光互补”项目为何会选择落户沧州?这背后有着诸多必然因素。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技术。地处渤海之滨的沧州,拥有广袤的沿海滩涂与众多的池塘,这些开阔的水域为“渔光互补”项目提供了充足且适宜的场地。广阔的水域可以满足大规模铺设光伏板的需求,沧州年均日照时数可观,让每一块光伏板都能尽情“沐浴阳光”。在阳光的轻抚下,一块块光伏板闪烁着金属光泽,高效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此外,沧州渔业历史源远流长,渔民们积累了丰富经验。从鱼苗投放的精准判断,到水质调控的巧妙手法,再到疾病防治的有效措施,他们样样精通。沧州还建成了完善的渔业基础设施,这些也为“渔光互补”项目中渔业部分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渔光互补”模式下,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相互融合,可以在不影响渔业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上空间发电,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沧州传统渔业相得益彰。
不仅在光伏发电方面表现亮眼,沧州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整体发展也成绩斐然。截至2024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达到918万千瓦,位列河北南网7市(区)第一位,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占全市发电装机规模比重为63.5%,大幅超越常规火电装机规模。
这些数据,彰显了沧州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发展潜力。

氢能源货车穿梭在港口。 傅新春 摄


新型储能产业崛起 引领绿色零碳变革
在位于沧州沧东经济开发区的远景科技集团沧州零碳产业园,远景动力电池超级工厂的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虽然项目还在建设中,但订单却排得满满。
走进已建成的工厂,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片繁忙景象。这里覆盖电极、电芯、模组、电池包等电池产业链技术,生产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品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供应国内外头部车企和储能客户。
电池超级工厂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已于2024年11月顺利投产,占地386亩,年产能10GWh,首批产品已出口海外,实现“量产即出口”。二期规划年产能20GWh,预计2026年投产。届时,这里将成为北方最大锂电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达200亿元,还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蓬勃发展。
沧州零碳产业园是远景科技集团继鄂尔多斯后,在国内配套电池产业链打造的又一座零碳产业园。产业园将基于远景首创的零碳产业园创新体系——“新型能源系统”“零碳数字操作系统”“绿色新工业集群”三大支柱,协同风机、光伏、储能等绿色能源装备构成的能源岛,实现园区内生产高比例使用绿色能源。
同时,园区基于零碳产业园智能物联网,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测算,并完成中和,最终为产品形成可追踪溯源、符合各类国际标准、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零碳绿码”,保证“零碳贸易”在全球畅通无阻。
远景动力沧州电池超级工厂的建设,只是沧州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依托沧州新能源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远景首先打造以远景动力为核心的新能源电池产业,进而带动上游电池关键材料、精密组件、设备企业以及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园区落地。
在其带动下,沧州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储能装备制造产业链。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5座新型储能电站,在建新型储能电站7座。这些项目的推进,让沧州在储能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
在储能装备制造方面,沧州在产业链上中下游均有布局,涵盖了锂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关键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储能装备制造产业链。
沧州在新型储能产业上的发展思路,清晰且坚定。一方面,积极推进电网侧独立储能建设,结合本地优势布局项目;另一方面,稳妥发展电源侧共享储能,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参与建设共享型储能电站。同时,大力发展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乘“氢”风起 筑“绿港氢城”
4月的黄骅港,巨型吊车挥舞长臂,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这里建设的不仅是普通港口基础设施,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绿港氢城”。国家能源集团投资的超级项目已经全面铺开,十万吨级绿氢基地施工现场热火朝天,预计2026年投产后,将成为雄安新区重要的绿氢供应基地。
沧州氢能产业版图正在快速扩张,“制储输用”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作为我市两大主导产业之一,绿色化工产业为氢能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数据显示,我市化工行业年产氢量已达18.69万吨,现有规划和在建制氢项目全部投产后,这一数字将攀升至30.18万吨。
在氢能产业链的储运环节,数十台长管拖车如同移动的氢能动脉,多条专用输氢管道纵横交错,构建起日运氢量近万吨的庞大网络。全市规划的54座加氢站正在加速落地,如同“能量补给站”,为越来越多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动力支持。如今,上百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已活跃在沧州的运输道路上,新能源公交车穿梭于城市之中,氢能重型卡车组成的“绿色驼队”格外醒目,这些零排放重卡,奔跑在“黄骅港—武安—山西”“黄骅港—石家庄—山西”“黄骅港—鲁北”和“黄骅港区域内”4条氢能运输线路上,演绎着现代版的“丝绸之路”。这些生动的场景,正是沧州氢能应用的最佳写照。
从港口到工厂,从实验室到马路,氢能正在改变着沧州的每一个角落。这座曾经以传统化工闻名的城市,正在氢能的驱动下,向着“绿港氢城”的产业高地全速前进。




来源: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