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为衬,白云作伴。记者驱车行驶在河北省井陉县的太行“天路”上,对沿路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流连忘返。
在当地人眼中,已开通近三年的太行“天路”不仅是一条旅游环路,更是一条致富路、民心路和幸福路。它犹如一条飘动的玉带,将井陉县秀林镇、天长镇、于家乡等乡镇的27个古村落串在一起,形成了“一带三舍串九景”的格局,让这些古村落片区焕发勃勃生机。记者近日深入沿线村庄,实地探访太行“天路”通车后带来的可喜变化。
以路为基
破解交通“大难题”
井陉县太行“天路”远景(王保龙 摄)
在井陉县南障城镇北障城村的“秀丽精品果蔬基地”合作社里,哈密瓜熟了。一个个圆润饱满、纹路清晰的哈密瓜隐匿在瓜藤间,瓜香弥漫田间,不时吸引着游客前来采摘。看着一批批采摘的游人,一旁管理大棚的马兵成喜在心里:“修好‘天路’,游客多了,乡亲们富了,咱也踏上小康路。”
马兵成是北障城村民。今年76岁的他见证了这条“天路”从无到有的过程。“过去交通极不方便,就连孩子回趟老家都不容易。”马兵成回忆说,“还有我们镇大梁江村,以前游客去那里,大都走平涉线转元大线,因为这条路拉煤的大车特别多,经常堵车,实在是难走,很多人来过一次就再也不愿来了,大伙儿都盼着能修一条通畅的新路。”
马兵成一席话道出了当时群众对修路的渴望之情。可修一条山区公路,要劈山填谷,谈何容易。更何况,井陉刚刚经历过“7·19”特大洪灾,灾后重建任务繁重,县财政很难再挤出钱来修路。专家初步测算,一条路修下来至少需要9亿元,这对还处在困难时期的井陉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然而,如果不修路,当地丰富的传统古村落资源只能被尘封在岁月中,当地群众就会守着“摇钱树”继续受穷。井陉县委、县政府再三衡量后果断拍板:宁愿自力更生、苦干实干,决不能让群众苦熬;宁愿砸锅卖铁,决不能错失发展大好机遇。
2016年12月,井陉“天路”工程如期上马。沿线乡(镇)、村两级负责占地、迁坟、移树并清理路基开出坯路,县交通部门负责路基线性优化和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一场全民动员的“天路”攻坚战,在太行山上拉开了帷幕。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原本三年才能修通的“太行天路”西线,2018年9月底就通了车,只用了22个月。2019年8月,“太行天路”东线又顺利通车。就这样,一条全长60.4公里的“太行天路”出现在世人眼前,形成了“快旅慢游”的井陉太行“天路”旅游经济带,激活了沿线的传统古村落。
“得知‘天路’修好后,我就回北障城村建起了这家合作社,种植特色瓜果。在增加自身收入的同时,给村集体也增加一部分收入,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秀丽精品果蔬基地合作社经理刘晓丽笑呵呵地说。此外,借助“天路”带来的交通优势,北障城村还盘活了村中闲置多年的土地,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建立起特色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发展产业
捧上旅游“金饭碗”
南障城镇北障城村的“秀丽精品果蔬基地”,村民正在采收哈密瓜。(张晓峰 摄)
告别北障城村,驱车在太行“天路”上一路南行,宽阔的柏油路不断在重山之间向前延伸。沿途中,蔚蓝的天空、披绿的山峦与沿线的古村交织相融,俨然成为井陉县的秀美一景。不久,记者便来到了吕家村。
临近中午,沿石阶拾级而上,一座名为“她的院儿”民宿出现在眼前。正麻利地收拾着屋子的吕爱桃说:“我在这里当小院‘管家’已经3年了,现在每月足不出村就能挣1500元钱,日子过得舒坦着哩。”
随着太行“天路”的通车,昔日,吕家村这个“穷山沟”一下与外面的世界连通了起来,这不仅让村子迎来了大批游客,也让本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2万元。
“太行‘天路’不但给我们村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乡村振兴的底气。”在村党支部书记吕军眼中,太行“天路”就是一条改变山里人命运的致富路、小康路。过去的吕家村山高坡陡路难走,交通闭塞,虽然村子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却很难转变成发展优势,长期处在深度贫困之中。
“村民就守着几分贫瘠的土地,村内基础设施也十分薄弱,几乎家家都是贫困户,唯一的出路就是外出打工讨生计。”吕军回忆说,“正当大家士气低落之时,井陉县委、县政府决定向大山宣战,修建一条古村落旅游环路。这条路也成了吕家村发展的唯一希望。”
2018年9月底,太行“天路”西线旅游环路通车,将于家村等27个古村落“串珠成链”,还与县内其他景区以及外界形成快速交通网。27个古村落的全线车程,由过去的4小时缩短到了40分钟。一路通,事事通。企业纷纷前来投资,吕家村捧上了旅游“金饭碗”。吕军说:“在外来资本的支持下,我们依托本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对村子进行全面改造,迎合当地的旅游市场。”
目前,村子农耕艺术主题餐厅、白磨坊咖啡馆等多个项目已落地运营,并产生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同时,为了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新活力,村里还成立了农宅合作社,采用租赁、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老宅打造一批特色民宿,并交由旅游公司统一管理。
“以前都想着往外跑,觉得在外面能有更大的发展。现在发现,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回来也一样有好出路。”回村当导游的年轻人吕海燕告诉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做起了导游、开起了农家乐,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
“目前,我们正在修缮更新另外15处古民居。同时也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并加快民宿及配套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多种业态布局,争取满足吃、住、行、游、购、娱多方面的需求,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对于未来的发展,吕军信心满满。
注入活力
打造“天路”经济带
井陉县秀林镇陶瓷水镇(张晓峰 摄)
7月8日傍晚,在井陉县南横口村陶瓷水镇景区,陶瓷博物馆前的广场上热闹非凡。当天,井陉陶瓷文化风情街正式开街,井陉陶瓷博物馆也同步开馆。
这条陶瓷文化风情街以千年井陉窑文化为灵魂,在满载历史文化印记的同时,着眼满足游客的美食、休闲、娱乐、购物等消费需求,布局了井陉窑博物馆、陶瓷文化区、体验商业区、夜游演艺区、民宿观景区等五大板块,汇聚了40余家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研学体验、特色餐饮、演艺购物等优质业态,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新地标。
“没想到家门口也有了如此高规格的步行街,绝对的国际范儿,太棒了。”夜色下的风情街上灯光璀璨、人潮涌动,带着家人朋友前来游逛的南横口村民马玉芳难掩兴奋。3年多以前,马玉芳辞去北京的工作回家乡发展,见证了陶瓷水镇日新月异的变化。目前,她正在对自家院落进行民宿改造,准备在家乡这一波跨越式发展中寻找机遇。
打造陶瓷文化风情街正是井陉县依托太行“天路”着力打造“天路”旅游经济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井陉县始终坚持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将打造“天路”旅游经济带作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色、发展特色产业的关键之举,以千年文脉为根基,以产业振兴为抓手,以“诗意乡愁+国际视野”为愿景,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保护为本、产业为根,活化传承、多样发展”的发展模式,在赋予传统村落新的时代内涵的同时,也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新鲜动力。
“井陉太行‘天路’2019年全线贯通,这条旅游路联通了数十个传统村落,在解决出行难问题的同时,带给了沿线村民美好生活,成为了一条‘文化旅游路’‘产业发展路’‘乡村振兴路’。”井陉县副县长梁中强表示,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井陉全力打造“天路”和“绵蔓河湿地”两条旅游产业经济带,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
“天路”旅游经济带以“青山和古村落”为主题,以“红、绿、古”为主色调,积极推进大梁江项目、水窑洼项目、小龙窝项目、红土岭项目,提升吕家、于家石头村等中国传统村落档次,建成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开发的新标杆;市场化盘活石尚小镇,打造集游玩、会议、住宿、消费于一体的文旅产业综合体。
“2022年是井陉弯道超车、追赶跨越的关键之年。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的过程中,井陉县将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将太行‘天路’旅游经济带27个村和绵蔓河湿地经济带34个村率先打造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加快建设‘休养胜地、经济强县、魅力井陉’,让井陉成为名副其实的省会后花园。”井陉县委书记刘丽香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