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数据显示,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今年中秋节期间,接待了游客27万人次;承办邯郸市旅发大会期间,接待游客45万人次,旅游收入1.6亿元;国庆假期,仅两日游客即突破78万人次,较中秋假期增长190%,旅游收入达到2.35亿元。

一座北宋陪都、几乎隐入历史尘烟的古城,一夜之间在全国爆火。大名县文旅产业实现现象级“出圈”,“文旅兴、百业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初具雏形,产生了一系列溢出效应,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带来了难得发展机遇。

“立足历史文化名城、农业大县的资源禀赋,整体规划布局,通过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的方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态势,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大名县委书记高巍表示,紧抓成功承办邯郸市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历史机遇,大名县以改革的思维谋划工作、以开放的视野配置资源,将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乡村全域旅游作为重点方向,力争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大名古城“数字瓮城光影秀”。薛志朋 摄

“流量”变“留量”,集成创新谋突破

“成语邯郸,久闻大名”,今年十一假期期间,来到大名县的游客随处可见这一标语。作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大名县有3500年建城史,曾两为国都、七为陪都,史称“北京”。据统计,涉及“中国成语典故之都”邯郸市的1548条成语中,以大名为背景的有1079条之多。在悠久的历史积淀中,大名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府衙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武术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传统。

如何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变为大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大名县委、县政府析困境之因,求振兴之道,从思想、思路层面破题。

近年来,大名县把解放思想和守正创新作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手段,用现代技术提升景区品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新理念、手段、技术和载体,建设宋代大名府文化街区、惬山湖、大名古城三大片区,打造了县域旅游引爆点。

山下田畴纵横、北湖波光粼粼,走进位于大名县城北的惬山湖公园,一派秀美山水景象。惬山本是大名古城腾退改造时建筑垃圾堆建起来的渣山,因历史上大名县曾有堵塞河口形成的堤坝“颇惬人心”,故借用旧名。如今,这一片区成为提升城市体验、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惬山郊野公园成为居民休闲健身好去处。郑雪朝 摄

坚持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和旅游业态创新升级,大名古城基础设施得到整体提升,一批老字号、名优特、新态潮品入城开铺设店,古城老巷弥漫时光之美;打造了环城水系带状公园、28个城市小品和12处街头游园,城市面貌全面焕新,一步一景,景景动人;顺利实施东关村、新市场片区等2078户搬迁改造,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敢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以市场化手段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将潜在资源最优发掘。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郝永清介绍,大名建设数字府衙博物馆、推出水浒主题沉浸式演出、开发成语景区、文创、演艺等系列产品,通过打造数字文旅、创新演艺旅游、发展赛事旅游、推出成语旅游等方式,持续提升县域旅游体验感、互动性,游客吸引力不断增强。

“产品”变“产业”,特色文旅添新力

天色微亮,一夜未眠的王群英一双巧手仍在和小麦秸秆一起“舞蹈”,经过三个通宵的劳作,一件精美的京剧脸谱草编作品从她手里脱胎而出。“我们家里人个个都会草编,我从小就喜欢草编,掌握了很多技巧,坚持到现在有40多年了。”王群英是大名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技艺传承人,出生于草编世家的她,从小就知道“草编是个宝,农民离不了,灾年能换粮,丰年添衣裳”。
大名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位于黄淮海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丰富的小麦秸秆资源为草编技艺发展奠定了厚实基础。近年来,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大名草编代表性传承人持续开展草编进乡村活动,采用“传承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技艺免费传授给群众。截至目前,已有5000多名妇女在王群英的带动下成为行家里手,辐射带动超两万名农民靠制作草编增收。
推动传统技艺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发展,在西付集乡,当地建设草编产业园区、谋划20个村形成草编产业示范带、培育壮大草编外贸企业,目前已有草编企业30余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人均收入约4万元,年产各类草编制品5000万件(套)、产值1亿多元,产品畅销国内外。工人正在赶制草编制品。资料图

“我县立足文化和产业底蕴,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人龙头企业+手艺人合作社+家庭工坊+电商小铺+创新研创基地’的模式打造系列非遗产品,不仅使游客到大名眼前一亮,更留下长久记忆。”大名县文联主席冯军兵介绍,以小磨香油为代表的食用油传统制作技艺也是大名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规划建设芝麻小磨香油产业园区等六大农文旅融合发展园区,将更好地满足游客“游”“食”“购”一体化需求,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目标。

当下,大名草编、小磨香油等传统技艺,在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的传承推动下,逐渐从一土一域走进全国各地,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法宝,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创意”变“创益”,项目带动提水平

北方也能长热带水果?在大名县大名镇牛谷村村南,这一场景即将变为现实——由对口帮扶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帮助引进的“南果北种”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

“‘南果北种’主要采用木质结构温室大棚方式种植香蕉和木瓜,这两种水果年产量高且为非季节性水果,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常态化、全年观光采摘。”项目负责人苏猛说,项目占地130亩,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建成后亩产1万斤以上,可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间接性带动当地就业300余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大名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仝章平介绍,近年来,大名县围绕打造“主客共享品质休闲地”目标,引进落地一批重点项目,把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和有效平台,推动二者共融共进。岳庄村积极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资料图

在距牛谷村不到2公里的岳庄村,同样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岳庄村是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依托村容村貌基础较好、距离大名县主城区较近的优势,该村积极发展民宿产业,承接县城旅游客流。据村党支部书记王同保介绍,目前村内已建设了运动公园、农家乐庭院、蔬态民生园等设施,随着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建设完成木屋民宿等项目,预计村集体收入会继续实现增长,为村民增收拓展有效渠道。

“乡村文旅产业具有优化乡村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传承保护乡村文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多重带动作用,大名县坚持项目引领,通过整合县级专项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以及社会资本,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大名县副县长王新伟表示,下一步,将创新“农旅+”采摘、民宿、露营、微度假、研学等五大业态,将广袤乡村打造成为寓教于乐、文旅赋能的高品质生态体验地,助推大名县域旅游由“爆红”向“长红”转变。



来源:大名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