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太行山深处,山翠水清。阜平县骆驼湾村一栋栋灰瓦黄墙的民居错落有致,一个个农家院整洁干净。通过发展旅游、种植食用菌、建设扶贫车间,这个十年前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的小山村,2021年底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7480元。在阜平县,越来越多的村庄打开山门,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262元增长到2021年底的12342元。

面对京津冀4000万消费群体,我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持续提升特色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正在步入一条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去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704.8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426家,营业收入755.8亿元。今年,我市成立全省第一家、全国第二家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联盟……

走进满城区南韩村镇孙村,整洁有序的民居,掩映于绿色之间;成片的农田绿意盎然,处处生机勃勃——孙村依托沃土农业产业园区,打造景区化人居环境,利用得天独厚的现代化农业旅游资源,全村打造休闲、观光、采摘、科普等体验式农业,花海、露天影院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

一串串喜人数字,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一张张喜悦的笑脸,昭示着全市“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变迁。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始终把 “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坚持激情奋进、创新突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全市农业农村10年发展成绩辉煌瞩目,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迈出新步伐。

我市是农业大市,也是粮食生产大市。全市上下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经济安全、保障社会稳定重要举措,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头等大事,稳面积、提产能、增效益。开展优质粮食示范区创建,扩种大豆和油料,积极推进绿色种养循环产业集群项目,全力落实农产品稳产保供,抓好菜、肉、蛋、奶、果、水产品生产,有效满足京津冀多元化、高端化、精品化市场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1000万亩基础上,产量保持在400万吨以上。全市先后建成高标准农田447.7万亩,亩均节本增效350至400元,亩均增产100至110公斤。今年夏粮总产量达到36.02亿斤;全市小麦单产产量,从2011年的413公斤,提升到今年的438.33公斤,高产示范田单产突破800公斤,今年小麦总产量35.4亿斤,实现播种、总产量、单产“三增长”,“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充足,全市保供能力实现新提升。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在2011年,全市建成200亩以上蔬菜示范园区36个,全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246家国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53亿元,全年共签约项目35个,项目引资额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56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坚持全产业提效益,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围绕农业全产业链,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重点发力,重点突破,一二三产融合进一步加深,推进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确定都市农业“一核、一带、四区”产业布局,推广农业园区引领、一二三产融合、高效生态循环、休闲观光、创意体验、销售平台拉动六种模式,按照“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发展思路,做强“十大产业集群”,优质、优势产业支撑作用逐渐增强,规模化、机械化、良种化养殖比重不断提升,特色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继续增加,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水果发展势头良好,全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全面构建。目前,全市建成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园区207个,其中省级园区26个,形成以省级园区为引领,市级园区为核心,县级园区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到2022年底,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达到200个;到2025年,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达到250个以上,累计建成面积135万亩以上。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03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01家,新获批3个国家龙头企业,市级以上联合体达到48家。

202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534.6亿元,招商引资现代农业项目72个、总投资218亿元,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87个,总投资545.56亿元;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1290个,全市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3.9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57元。

全市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既下硬功苦功、又讲方式方法,2020年底,全市9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1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2.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为深入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市对6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全部建立基层党组织、村(居)民自治组织,社区便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有活力。包括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乡村振兴建设在内,全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全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要求,支持村集体组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衔接资金通过入股合作和资产收益参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等多种形式发展经济。依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美丽乡村建设等涉农项目,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动参与承接,多方拓展增收渠道,形成合作式、直销式、集约式、农旅式、资源式等五大发展模式。全市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村达到4565个,占比88%,其中阜平县、高阳县全部村均达到5万元以上。

全市坚持把农村改厕作为民生工程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成效明显,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全市所有村基本完成“五清三建一改”,“5+3+N”村级治理架构持续完善,“三力三治”乡村治理模式覆盖所有行政村。2021年,按照村容村貌美、服务设施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五美”要求,以人居环境、建筑风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提升和特色产业发展“五提升一发展”为主要任务,全面启动42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588个,完成户厕改造16.09万座,完成1323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实现纳污坑塘和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乡村治理实现新格局,“五位一体”村级组织架构实现全覆盖,农村社会实现稳定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正激情奋进“十四五”,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跑出加速度,继续谱写乡村振兴新辉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章来源:保定日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