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城——保定,闪耀“博物之光”
博物馆,是岁月的沉淀,是历史的珍藏,是时间长河里的闪亮珍珠。“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记者带您盘点我市的博物馆——让不会说话的历史,展现新保定的“博物馆的力量”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文化基因的宝库,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桥梁,更是本地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集中汇聚。今天,是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现有的博物馆不仅是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财富,它们还留着共同的自然与人文的印记,每一件藏品、每一册资料、每一幅图画,都无言叙述着古城不凡的过往。
全市国有收藏单位馆库藏文物近2万件,深厚底蕴浸润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随着我市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提出,博物馆已逐渐融入到了城市的发展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朴素力量浸润着整座古城。市文广旅局博物馆处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8处,未定级文物单位20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居河北省首位。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全市国有收藏单位馆库藏文物近2万件(套),三级以上珍贵文物2243件,其中,一级文物106件(套),二级文物455件(套),三级文物1663件(套)。举世闻名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多件国宝级文物,均为我市出土,现为河北省博物院收藏。在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18项、省级99项、市级342项。从保定博物馆、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到莲池书院博物馆、曲阳北岳庙博物馆,馆内众多珍贵的藏品和它们所蕴含的悠久历史文化,丰富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保定博物馆内景一角。邵静 摄■保定博物馆2021年6月,位于七一东路关汉卿大剧院东侧的保定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的场馆面积由之前的2100平方米增加到22200平方米,达到国家二级博物馆建设标准。馆内,设置了一流的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实验室等配套设施,填补了长久以来保定市没有文物修复实验室的历史空白。如今的博物馆,展陈方式将传统展示和AR、VR等全景呈现等科技展示相结合,全方位挖掘展现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我市特色地域文化,全史重现从旧石器时代涞水智人到当代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完整的历史发展足迹。
古莲花池。田永清 摄
莲池书院博物馆莲池书院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其中水面7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辟有六个固定展览,一是莲池书院展,二是保定作家群展,三是毛泽东在保定展,四是毛泽东生平石刻画展,五是太行山根雕奇石展,六是古莲花池今昔图片展。目前博物馆内的现存文物是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劫后余物和新中国成立后征集来的,除了碑刻之外,文物珍藏主要包括佛经、莲花池景图,明清时期的石狮、石虎、石人、铁狮、铁炮和古生物珊瑚化石等。
直隶总督署内景。赵琳 摄
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占地30000平方米,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1991年对外开放至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三级博物馆,是古城保定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据2021年12月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现有藏品369件(/套)、珍贵文物57件(/套)。清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直隶总督署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就是对它最好的赞誉。
保定水利博物院目前免费对市民开放。
保定水利博物馆依托清河道署古建筑群建设而成的保定水利博物馆,布展面积为1500平方米,共分为序厅区、古代水利展区、近现代水利展区、现代水利展区、青少年节水教育展区、清河道署展区,以及室外互动区,各具特色。作为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水利管理衙署,清河道署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见证了保定地区水利发展历程,而水利管理衙署是水利遗产的重要类型之一。保定水利博物馆的布展主题与清河道署的历史功能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保定水利博物馆布展在内容上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新时代,是历史内涵展示与时代价值挖掘的结合。在形式上兼顾了室内室外互动体验项目,同时征集有大量实物,这进一步使得该馆成为水文化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行博物馆里的老式农具。徐常建 摄
保定市太行博物馆太行博物馆是一家集红色抗战藏品展览与红色影视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民办非国有博物馆。博物馆位于保定市莲池区翔云街1号,占地11亩,馆建面积4000余平方米,基于馆长孟宪恒近20年的红色收藏,现馆藏红色藏品数千件,藏品类别涵盖抗战实物、影视资料、老式胶片电影机及胶片。该馆目前为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双拥模范单位等,充分挖掘藏品的红色历史文化,做好教育工作,累计接待游客数十万人。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图片由网友提供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位于保定市金台驿街86号育德中学旧址,是全国唯一宣传、展示、收藏、研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的纪念展馆。纪念馆占地面积2278.4平方米,建筑面积1170平方米,展陈面积700平方米,设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陈列、育德中学校史陈列两个基本陈列。纪念馆馆藏文物12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87件(套),主要是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有关的文献、图片、日记、手稿等遗存物。纪念馆常年免费对观众开放,年接待量10万余人,在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经过长达多年“以文物保护”为原则的工程建设,目前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2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且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地道3000米、各种巧妙的地道口32个,街道上遍布的作战工事、墙上一条一条的抗日标语以及十字街古槐保留至今的累累弹痕,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冉庄人民勇敢顽强、勤劳智慧的斗争精神。纪念馆以“抗战奇观,地下长城”为主题,以冀中平原地道的形成、发展、完善及在抗日斗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为主线,以冉庄地道战为重点,向人们展示了冀中地道战波澜壮阔的斗争史,颂扬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馆内现有收藏品379件,其中革命文物98件,并充实了大量的照片、图表、雕塑、绘画创作,利用丰富的陈展手法及互动模拟射击、幻影成像、三维图像、光电感应等高新技术让展览更具参与性。
游人参观安国中药文化博物馆。李谨辰 摄
安国中药文化博物馆安国中药文化博物馆于2006年投建,总投资650万元,展馆面积1500平方米。博物馆的整个展览分中医药简史、安国药业发展史、解放后的安国药业、药文化与生活、药材标本、现代中药企业等六部分,以丰富详实系统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展品,再现了祖国中医药史和安国行业的发展进程。目前,馆内共展出实物500余件,图片300余张。据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现有藏品180件(/套)。
北岳庙。刘向阳 摄
曲阳北岳庙博物馆北岳庙位于曲阳县城,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公元500-508)年间,唐、宋、元、明、清诸代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葺,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古北岳恒山的场所。占地面积1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坐北朝南,布局呈“田”字形。北岳庙博物馆规模宏大,古建成群,碑碣林立,石雕荟萃。主体建筑——德宁之殿是我国目前尚存元代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也是五岳祭祀中规格最高的古建筑,具有建筑、壁画、碑刻三大艺术价值。据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现有藏品394件(/套)、珍贵文物52件(/套),2020年12月21日,中国博物馆协会评定其为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
易县博物馆内部展陈。张朋鸣 摄
易县博物馆易县博物馆位于易县县城西2.5公里处的易水文化产业园,总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展陈面积3000多平方米,陈列以“易水长歌”为主题,分设先民足迹、燕国风范、郡县之制、维关福地、气壮山河、梦想起航、易州流风、易州遗珍8个部分。
易县博物馆是以易县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陈列为基础,展出文物500余件(套)。集中展现易水河畔的8000多年历史文化。2020年12月,被评为第四批国家二级博物馆。
打造“百馆之城、宝藏保定”,
“博物馆之城”未来可期
2021年3月,保定市2021年第二次规委会审议通过中国古动物博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这座集收藏展示、科普科研、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不仅将讲述着自然历史故事,解读动物生存智慧,还处处彰显出保定元素。这座“亚洲最大的自然类博物馆”一度在朋友圈爆红,引得市民无限期盼,也让“博物馆”这个词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保定人的生活中。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如火如荼的建设,只是我市打造“博物馆之城”的一个缩影。2021年6月,“新四馆”之一的市博物馆正式开馆。同年12月,保定水利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近年来,我市的“博物馆之城”建设正迈出坚实的步伐稳步向前。
古动物博物馆效果图。
按照《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2022至2025年,保定市将围绕“燕赵风骨、直隶风韵、革命风华、京畿风范”,加大博物馆之城建设力度,推动全市博物馆进一步完善提升,打造“百馆之城、宝藏保定”,博物馆总数将达到100家以上。拥抱生活、亲近市民的博物馆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冰冷的文物成了鲜活的文化符号,将城市软实力根植其中,展现着保定的文化风格、人文品质和历史气韵。走进博物馆,感受到的将是厚重的自豪与认同,触摸到的是满满的自信和骄傲。“博物馆之城”这张城市“金名片”,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让灿烂的传统文化更好地浸润当代生活,这是新时代赋予新保定的历史使命。
文章来源:保定晚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