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入冀十载

221亿立方米引江水为河北“解渴”

近日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邢台市区段。(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从12月2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向河北供水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年来,我省累计引江调水221亿立方米,其中年度引江调水最大达37.7亿立方米,超全省65座大中型水库的多年平均蓄水量。奔流不息的南水,极大改善了我省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显著提升了河湖水生态环境。


省水利厅调水管理处处长郭世娟介绍,我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省份,没有过境的大江大河,客水资源不足,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改写了河北的供水格局。


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我省受水区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149亿立方米,有效优化了我省水资源配置,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伴随着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不断完备,引江水量逐年提升,在我省受水区形成了引江水为主、本地地表水为补充、地下水为应急备用的多水源供水保障格局,受水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进一步促进地表水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地下水严格管控减量开采、生产生活用水有效保障节约使用,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水源保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优良,始终保持在地表水水质Ⅱ类及以上标准,受水区自来水硬度明显降低,特别是黑龙港流域,祖祖辈辈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500多万居民长期稳定地喝上了安全卫生的引江水,生活条件显著提升。


南水有力支撑了河北的产业发展。十年来,我省受水区因缺水造成的发展制约逐步消减,江水用量占比逐年递增。供水条件的改善,提高了生产供水水质和供水保证率,促进了工业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水源支撑。


南水助力我省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十年来,我省始终坚持多引多调、能调尽调,紧盯工情水情,加强沟通协调,累计生态补水71.8亿立方米,统筹多水源打造“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的幸福河湖,82条(个)河湖得到复苏,水生态环境实现蝶变。


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70亿立方米的江水“牵手”其他水源,流入本地的江河湖泊。2018年至2024年,我省最大的有水河长、水面面积逐年递增,最大有水河长增加155%,水域面积增加116%。滹沱河、大清河、滏阳河等一批河流实现了全线贯通,断流近30年的邢台百泉实现复涌。


特别是,白洋淀淀区碧波荡漾,极大地提升了新区的活力。对水环境要求极高的青头潜鸭等多种珍贵野生鸟类在白洋淀安家落户,淀区的野生鸟类增加至242种,较补水前增加36种。此外,南水还有力支撑了我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截至2023年底,我省地下水开采量较2014年减少了47.2%,基本实现采补平衡;与2018年相比,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上升7.55米,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上升3.01米。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