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部署要求,11月5日召开的沧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沿海经济强市,突出打造开放沧州、实力沧州、智慧沧州、文武沧州、平安沧州、幸福沧州、美丽沧州,建成新型能源强市、现代交通强市、临港产业强市等。
河海相济,相映成彰。沧州是我省三个沿海城市之一,拥有116公里海岸线,有270多平方公里的未利用地,沿海临港是沧州最大的优势。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沧州市持续完善港口功能和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沧州市与上港集团加强合作,沧州黄骅港—上海港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和外贸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实现了黄骅港外贸集装箱航线零的突破。1至10月份,黄骅港完成吞吐量2.58亿吨;集装箱76.4万标箱、增长8.5%。“黄骅港—上海港—泰国林查班”集装箱外贸航线正式启动,这是沧州黄骅港首条外贸集装箱航线。总投资491亿元的曲港高速、邯港高速和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工程同年开工建设,全市高速公路在建总里程达373公里,是在建里程最多的一年,创造了沧州高速建设史上的新纪录。
同时,以项目建设带动临港产业发展。11月6日,远景(沧州)零碳智能产业园项目开工,这也标志着总投资342亿元的“绿色项目大单”按下“启动键”,助力黄骅港向现代化综合服务港转变,推动沧州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集约高效转变。另外,投资104亿元的中国中化新材料、380亿元的渤海国际生命健康谷等项目签约;投资205亿元的河北德谊生物科技、188亿元的“绿港氢城”等项目开工建设;年产值70亿元的旭阳化工己内酰胺扩建、年产值30亿元的聚隆化工40万吨PVC等项目竣工投产。
京杭大运河蜿蜒流淌、宛若玉带,纵贯沧州全境216公里,为沿海强市建设描绘最美诗篇。今年,沧州市引水2.8亿立方米,大运河沧州段实现全线有水。建成12个游船码头、6座步行景观桥,今年9月1日实现中心城区段50年来首次旅游通航。大力推进投资225亿元的18个重点项目建设,复建的明代南川楼、朗吟楼与清风楼再现三楼鼎立盛景。
对标对表国家未来五年的战略部署,落实全省未来五年发展的目标任务,沧州市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地落实,推动沿海经济发展、开发区提档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安全发展等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沿海经济强市新局面。
沧州全力推进沿海经济发展,坚持“以港带产、以产兴城、港产城融合”,在扩大开放中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提升,大力推进黄骅港向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转变,打造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加快总投资超500亿元的原油、集装箱、LNG等22个码头和铁路专用线建设,到“十四五”末实现泊位数量翻一番、达81个,集装箱吞吐量翻一番、达200万标箱。加快临港产业聚集,围绕做大做强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海洋经济等产业,突出抓好河北德谊生物科技、中海油中捷石化新材料、中化化工新材料基地等战略支撑项目;抓好高端海洋石油管道、海水淡化等项目,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争列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规划主城区与黄骅新城相向联动发展,推进渤海新区黄骅市全域城市化。加快扩大对外开放,高标准高规格办好第四届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加强与中东欧及“一带一路”沿线对接合作。
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统筹抓好保护、传承、利用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努力打造“中国大运河非遗之城”新名片。坚持守正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继古开今的文化带,对捷地分洪设施、马厂炮台等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健全文化遗产数据库,实施“一物一策”科学保护;依托大运河国家非遗展示馆,对杂技、武术等非遗文化及大运河沿线8省(市)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展演。坚持亲近自然,打造林水相依、原真唯一的生态带,全面做好“水、绿、护”的文章。坚持文旅融合,打造心向往之、流连忘返的旅游带,突出抓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南川楼文化街区、大化工业遗存提升改造等项目建设运营;持续做好沿线绿化亮化美化提升,谋划推进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加快大运河沿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坚持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打造“如诗如画”的精品农田大地艺术。
文章来源:河北日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