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我省坚持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牢记总书记嘱托,我省把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摆上重要位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政策保障、科技支撑、试点引领,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改造提升,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渐成沃野良田。

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盐碱地里,一株株玉米长势喜人。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党支部书记 王志亮:

这些年政策越来越好了,新技术用得多了,现在产量比以前翻了几倍,收入也多了,我们越来越有奔头了。

       河北盐碱地主要分布于滨海地区、黑龙港流域和坝上地区,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将加快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坚持治水与改土协调推进,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我省在黄骅、海兴、曹妃甸、沽源等13个县(市、区)完成18万亩盐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田块整治和培肥地力,我省盐碱耕地灌排能力明显改善,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7克/千克,土壤pH值平均降低0.05,耕地质量年均提升0.13个等级,耕地产出能力明显提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探索盐碱地改造的同时,我省科技工作者也在"以种适地"上不断尝试。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先后培育了"捷麦19"、""捷麦20"等耐盐碱、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

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所长 张卫军:

我们种植了540个小区,引进了400多个品系,通过鉴定选育出更加抗旱、耐盐碱冬小麦品种。

2023年以来,沧州市以旱碱麦育种体系为重点,调查种质资源204份,新审定沧麦18、泊麦20、吴旱015三个旱碱麦品种,建立旱碱麦繁育基地6.15万亩。

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我省完善旱碱麦等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建立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筛选出旱碱麦、耐盐水稻、莜麦、藜麦等成熟品种,分区分类进行推广。支持优势种业企业开展耐盐碱作物"育繁推一体化"生产,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

      旱碱麦,"种"与"用"都是大文章。在黄骅市地升食品有限公司的制粉车间里,一排石磨面粉机正在运转。

河北沧州黄骅市地升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刘玉城:

我们从这个基础产品我们还就是延伸了大概 40 多个系列,近百种的产品。现在我们都是一个供不应求的这种状态。

发展精深加工,把盐碱地特色农产品从"农田"推向"餐桌",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为拓展多元食物渠道,河北坚持粮经饲统筹,因地制宜分类利用盐碱地,向盐碱地要来的食物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餐桌。

在海兴,盐碱地种出的"有机碱梨"酥脆多汁;

在乐亭,盐碱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让水稻丰产、虾蟹满仓。

曾经"白花花"的贫瘠土地,逐渐变得"金灿灿""绿油油"。盐碱地正在变成新粮仓。


文章来源:河北新闻联播发布